成语意思指晚年时光。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成语意思见“池鱼之殃”。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运变革。地方将有兵戈大乱,不产这光景了。你快择善地而居,免受池鱼之祸。’”
成语意思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成语意思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成语出处清 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成语意思向天射鱼。喻虽劳而必无所获。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知度》:“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出。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成语意思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成语意思矢:通“誓”,发誓;摇:动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而邵氏矢志不摇。”
成语意思犹言诪张为幻。
成语出处章炳麟《訄书·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齐量,则诪张变眩皆辐凑于一极,视其书不逾旁行邪上。”
成语意思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成语出处《周书 苏湛传》:“臣自惟言辞不如伍被远矣,然始终不易,窃谓过之。”
成语意思自始至终一直不松懈。形容对意志、态度、信仰、感情等有坚定的信念。
成语出处《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同时,我们必须尖锐地指出:‘骄傲自满就是勤学苦练、始终不懈的死敌。’”
成语意思见“守正不挠”。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成语意思矢:通“誓”;屈:屈服。立志决不屈服
成语出处清·顾彩《髯樵传》:“义哉髯也,见义必为,矢志不屈,求之士人中,亦几几难之。”
成语意思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成语意思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成语出处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
成语意思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成语出处《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成语意思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成语意思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成语意思神州:中国;华:华夏民族;胄:后代。指华夏民族的后代。指中国人
成语出处鲁迅《忽然想到》:“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
成语意思载:年。指长期苦读。
成语出处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