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成语意思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成语意思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成语意思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成语意思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成语意思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成语出处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成语意思手泽:为手汗所沾润。指先人遗物。
成语出处《礼记 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成语意思桑中:桑林之间。指男女幽会的的密约。
成语出处《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成语意思形容豪迈的演唱。
成语出处清·郑燮《道情》曲之七:“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成语意思比喻追忆往昔盛事。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王朝极盛之时。
成语出处唐·元稹《元氏长庆集·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成语意思恬:安然;为:认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觉得奇怪。
成语出处东汉 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成语意思八路:八路军。指非正规军,引申为土气的人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汽车上的敌人,听见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几个‘土八路’,跳下车来。”
成语意思见“恬不知耻”。
成语出处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成语意思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
成语意思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成语出处语出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
成语意思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说别人,有轻蔑意。如果是说自己,有自谦意
成语出处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成语意思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成语意思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成语出处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成语意思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裂。也比喻牢固不变。
成语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朱元璋和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尽管在过去同生死,共患难,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成语意思处之泰然,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岂有仁圣在上,群贤并用,而肯恬不为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