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目光短浅,缺乏深远的见解
成语出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昔人谓东坡词非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之,而不究本原所在;眼光如豆,不足与之辩也。”
成语意思见“以肉去蚁”。
成语出处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成语意思顾:回看。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顾盼之间,全城人都为之倾倒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成语意思演:表演。表演古代的故事劝诫今天的人
成语出处清·郑燮《城隍庙碑记》:“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
成语意思《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成语出处《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成语意思坚强不屈,毫不让步的人
成语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从他爹那里继承下来唯一的财产,就是这一身硬骨头,根本不吃这一套。”
成语意思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成语出处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成语意思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意思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成语出处唐 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成语意思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成语出处北齐·刘昼《新论·文武》:“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犹以宫笑角,非适才之情,得实之论也。”
成语意思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成语意思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成语出处《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成语意思古:古人,古代;徒:同类人。同古人做朋友。借古讽今或推崇古人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成语意思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成语出处《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成语意思忧:愁苦,忧虑。忧虑国家公事,不考虑个人私事
成语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臣不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
成语意思以:凭借;用。用主动进攻的战略作为积极防御的措施。
成语出处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成语意思和鬼做邻居。形容离死已不远
成语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上卷:“写一诗于厅壁,诗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成语意思见“以古为鉴”。
成语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成语意思亦作“以古为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成语出处《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
成语意思春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王受到感动。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指登场演戏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衣冠优孟,最易动人,而淫戏靡靡,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