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犹言班门弄斧。
成语出处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套曲:“向管中窥豹那知外,坐井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
成语意思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
成语出处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以丰补歉,很有必要。”
成语意思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成语意思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成语意思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成语出处《史记 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成语意思同“一帆风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三只大船载了许多人马头领,却投穆太公庄上行,一帆顺风,早到岸边埠头。”
成语意思复:又,再。也是这样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成语意思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意思依照老办法制中药。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成语出处邹韬奋《法西斯作风的罪恶》:“但还少见到有人衷心羡慕这种罪恶,认为大有依法炮制的价值。”
成语意思披靡:草木随风散倒。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成语意思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成语出处《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成语意思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
成语出处《汉书·终军传》:“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成语意思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
成语意思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成语出处《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成语意思一餐饭的恩德。指小恩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亲切友,尚且反面无情,何况一饭之恩,一面之识?”
成语意思喻微小的恩德。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成语意思迂腐的书呆子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
成语意思对有几分醉酒的人,越扶他,他越要装醉。比喻不适当的支持或赞扬会加剧对方的不良状态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2回:“几句话把一个谭绍闻真真的撮弄成了一个当家之主,越扶越醉。”
成语意思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论》:“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成语意思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成语出处《云笈七签》卷九十三:“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