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一谷不升”。
成语出处《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
成语意思形容旗子在风中飘荡。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只见五颜六色的旗子,迎风招展,挖云镶边的号褂,映日争辉。”
成语意思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成语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成语意思犹言匹夫之勇。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荀彧传》:“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成语意思义方:比喻为人应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训言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成语意思时间上先吃一顿饭。指年龄比别人稍长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成语意思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
成语出处唐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成语意思比喻一下子全拿出来,没有剩余或比喻一下子全部消灭
成语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不要说一个毛孩子,就是三两排人我也可以给他一锅端了!”
成语意思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成语意思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成语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成语意思指歉收。
成语出处《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成语意思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成语意思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
成语出处《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成语意思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功。”
成语意思犹欲盖弥彰。
成语出处《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成语意思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成语意思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成语意思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成语出处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
成语意思贯:连贯。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成语出处《宋史·折德庡传附继闵》:“贼缘崖腹微径鱼贯而前,城中矢石乱下。”
成语意思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