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本指讲经辩难时,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后指见解高明,议论超过当代名流,压倒众人。亦作“夺戴凭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成语意思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成语出处宋·张商英《素书》:“多许少与者怨。”
成语意思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成语意思悼:哀悼,悲痛;失:失去,丧失;图:意图,主张。因内心哀痛而失去主张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
成语意思在小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六十六回:“有些会打小算盘的人,譬如一向是孝敬一百两的如今只消一百块钱。”
成语意思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成语意思凶害多,吉利少。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你去后多凶少吉,干这般尽忠竭力。”
成语意思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成语出处《元史 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成语意思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成语意思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间,形容在很短时间内。
成语出处汉·无名氏《焦仲卿妻》:“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成语意思叠:重叠;见:同“现”,出现。多次重复错杂出现
成语出处《明史·刘茞传》:“今民穷财殚,府藏虚罄,水旱盗贼,星象草木之变叠见杂出。”
成语意思无足轻重的寻常人。等闲:寻常;一般。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成语意思断:截断;宠:宠爱,宠幸。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指男宠。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成语意思比喻心肠残忍,手段毒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他待使些雕心鹰爪,安排下龙韬虎略。”
成语意思犹言断线风筝。鹞子,指纸鸢,鸟形风筝。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若是这厮识局知趣,见机而作,恰是断线鹞子,一般再也不来,落得先前受用一番,且又完名全节。”
成语意思犹言避世隐居。
成语出处《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成语意思动心:为外物诱惑而感情波动;娱:快乐。打动人心并使人快乐
成语出处宋·陈亮《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及凡世间可动心娱目之事,皆斥去弗愿,若将浼我者。”
成语意思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成语出处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成语意思倒:逆;屣:鞋。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成语出处唐·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广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宾。”
成语意思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
成语出处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