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遵守规矩。
成语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积善存仁,蹈矩循规太古民。”
成语意思卷:收起。形容像流星和闪电那样迅速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叫了店家拉过那驴儿骑上,说了声:‘公子保重,请了!’一阵电卷星飞,霎时不见踪影。”
成语意思得君:臣子获得君主的信任;行:实行。有才学的人能得到贤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不满现状》:“真能得君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
成语意思脚踩布机,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
成语出处汉·徐幹《中论·爵禄》:“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
成语意思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成语意思目前没人能比得上。辈,比。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孙权]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
成语意思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成语出处南朝 陈 徐陵《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燕南赵北,地角天涯,言接未由。”
成语意思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成语出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成语意思形容行为放荡,不检点。
成语出处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饥寒之不免,理义之不知,而荡检逾闲之事作。”
成语意思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成语出处《魏书·西域传·焉耆》:“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
成语意思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成语出处语出《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成语意思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成语出处《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
成语意思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成语出处《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成语意思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运斤”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
成语出处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成语意思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成语意思动:行动;静:静处;法: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指行动合乎规范
成语出处《金史·后妃传赞》:“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成语意思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成语意思泛指残存的书籍。
成语出处唐 罗隐《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成语意思见“道殣相望”。
成语出处郑观应《救时揭要·救济速报》:“明年大饥,道殣相枕,张罄家以糜粥济之,活者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