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穿:凿通;逾:越过。指穿洞翻墙的偷窃行为
成语出处明·杨慎《“坎为盗”》:“坎之为卦,外阴柔而内刚狠,有穿穴逾墙乘墉伏莽之状也。”
成语意思兴:起。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故勉精历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
成语意思畅:尽情;叙:叙谈。尽情地叙谈倾诉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成语意思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
成语出处宋 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成语意思餐食日霞,吞饮日光。指超尘脱俗,修炼成仙。
成语出处南朝 梁 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夫作道士,皆须知长生之要。尔既未能餐霞饮景,克己求真,徒在世上,无益于体。”
成语意思盈:盛满;泰:平安。旧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以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成语出处清 昭槤《啸亭杂录 舒梁阿三公远见》:“今虽府库充盛,然乞皇上以节俭为要,慎勿兴土木之功,黩武之师,以为持盈保泰之计。”
成语意思乘舆:帝王坐的车。指帝王流亡在外
成语出处《明史·王竑传》:“向使乘舆播迁,奸党犹在,国之安危未可知。”
成语意思壅:堵塞。溃:决口,堤岸崩坏。堵塞河流,会招致决口之害。比喻办事要因势利导,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成语意思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损吃亏,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只好自认吃亏。
成语出处清 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成语意思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
成语出处《周书·薛善传》:“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成语意思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成语意思鹑衣:像鹌鹑鸟尾巴那样的衣服;百结: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补丁多;连缀起来就像鹌鹑鸟的秃尾巴。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成语出处宋 李昉《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
成语意思颜:容颜。面容苍老,满头白发。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成语意思犹言迟疑不决。
成语出处《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成语意思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众人持疑不定,六郎亦闷闷不乐。”
成语意思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戴大理嘱咐他的一番话,说胡统领的为人,吃硬不吃软。
成语意思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记》:“……沛公方踞床,使二女子洗足,生长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倔于长者。’沛公辍足挥洗,起谢之。”
成语意思形容自身不正,坏事才会找到头上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
成语意思痴:入迷;騃:通“呆”,迟钝。形容男女痴迷于情爱
成语出处元·萨都刺《洞房曲》:“痴云騃雨自年年,不管人间有离别。”
成语意思获得的成绩非常显著
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