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断:决断,做决定。独自做出决定,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成语出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
成语意思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成语意思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
成语出处《易经·大有》:“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成语意思犹言孤注一掷。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喻子才谓元镇曰:‘相公此举,有万全之策乎?亦赌彩一掷也。’”
成语意思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成语出处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成语意思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成语出处宋·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成语意思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成语意思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成语出处唐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成语意思超群出众,一代无二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道,打成一片。”
成语意思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成语意思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成语意思举:行动、举动。做出不必要的;多余的举动。表示这一行动毫无必要。
成语出处清 侯方域《南省策》:“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成语意思了解情况,考察分析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成语意思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成语意思同“东奔西撞”。
成语出处《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成语意思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
成语出处杨朔《铁骑兵》:“他带着一班人巧妙地摔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成语意思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成语意思同“东奔西撞”。
成语出处《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马东驰西撞,不可押勒。”
成语意思形容气量大,能宽容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这事情自以为不办为是。倘若嫂夫人是大度包容的呢,自然没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