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成语意思薄:轻微;望:名望,声望。德行不足,声望低微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玄宗》:“大义不可易,显道不可诬,苟且因仍,无能改者,不容终隐于人心,而不幸发自德薄望轻之口。”
成语意思吹:吹嗽叭;擂:打鼓。原指用劲地吹喇叭和敲锣打鼓;表示庆贺。现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喜庆的筵席。”
成语意思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时,忽听得门口大吵大闹起来,仓樵脸上忽红忽白。”
成语意思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计划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七回:“蒋爷苦劝,自己端起酒杯,大吃大喝,连说带笑。”
成语意思谓鼓乐齐作。
成语出处《西游记》第六四回:“文武多官,满城百姓,伏龙寺僧人,大吹大打,送四众出城。”
成语意思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成语意思《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谓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谓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成语意思慈:仁爱;悲:怜悯。佛家用语。爱一切众生的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指爱人而与众生同乐;怜悯人生而拔众生苦。后多用来指人心肠慈善;肯于施舍救助。
成语出处《法华经 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成语意思经常忧愁就会体弱多病。旧时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状态
成语出处宋 柳永《倾杯》词:“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
成语意思钗:女性首饰。被折断的钗又重新合在一起。比喻夫妻感情破裂后又重归于好,也指重新团聚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洛珠双合》:“几年间破镜重圆,今日里断钗重合。”
成语意思旧戏表演杀伤时,用红色水涂沫,装做流血的样子,叫做出彩。比喻当着众人的面败露秘密或显出丑态。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0卷:“吾夫妇日下当受此杖,不如私下请牌头来,完了这业绩,省得当场出彩。”
成语意思在大庭广众露出丑相,丢脸
成语出处明 徐霖《绣襦记 教唱莲花》:“自古道宁分数斗,莫增一口。你今休怪,当场出丑。”
成语意思谓搬弄口舌。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成语意思攧:同“颠”。摇唇动嘴。说长道短,背后非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成语意思栋:正梁;榱:椽子;崩:崩坏;折:折断。梁椽毁坏,指房屋倒塌,多比喻国家或政权倾覆
成语出处清·汪琬《前明兵科右给事中吴公墓志铭》:“栋榱崩折,势莫能支。”
成语意思竭尽忠诚与思虑。
成语出处《清史稿·后妃传·太祖高皇后》:“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
成语意思犹言雕虫小技。
成语出处清·陈维崧《满庭芳·赠表兄万大士》词:“少日亲情,两家中表,羊车竞戏阶前,雕虫薄技,里塾又随肩。”
成语意思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注:“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成语意思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成语出处《礼记 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