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程入闱,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成语意思断:破裂;余:残存;墨:墨迹。指残存的诗文墨迹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行书·蔡京》:“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之。”
成语意思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成语出处东汉 王充《论衡 感虚》:“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成语意思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杨再思传》:“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无所荐达。”
成语意思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成语意思同“顿足搥胸”。
成语出处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成语意思恩爱情义完全断绝。恩:恩惠、恩情;义:情义、情份。绝断没有接续。多指夫妻或亲属之间感情破裂。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马丹阳》:“咱两个恩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
成语意思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诸葛丰传》:“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
成语意思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成语意思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国 魏 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成语意思极度忧愁伤心貌。
成语出处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成语意思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他二次三番的邀我去逛逛。”
成语意思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
成语意思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成语出处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成语意思耍无赖,无理取闹。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更待要秦楼夜金钗客,索甚么恶叉白赖,闹了洛阳街。”
成语意思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成语意思贯:钱串;祸:为害。指罪恶累累像钱串已满,末日来临
成语出处唐 崔融《谏税关市疏》:“独有默啜,假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
成语意思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成语出处清 魏源《圣武记》第14卷:“如何而形格势禁,如何而扼吭拊背,愿闻其宜忌,可乎?”
成语意思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成语意思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出处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