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成语意思指以冷淡的态度对人
成语出处冰心《南归》:“公司中人待答不理的说:‘不知船停在哪里,也许是没有到罢!’”
成语意思指承担不了责任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包怀原是谨慎之人,既有百万之称,自恐担当不起。”
成语意思当:应当,应该;断:决断。指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就会产生祸乱。指做事应当机立断,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成语意思跌宕:放纵无拘束。羁:马笼头。心志放逸无拘无束。比喻束缚。
成语出处宋 周密《齐东野语 王迈潘妨》:“殿试第三人,跌宕不羁,傲侮一世。”
成语意思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7章:“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
成语意思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论》:“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成语意思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陈文婷谈起,两人都觉得纵然社会上动荡不安,革命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乐观的。”
成语意思大处:事物的主要部分;着眼:观察。既要从长远观点去考虑问题,也要从具体事情去做
成语出处李欣《潜移默化》:“移风易俗,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成语意思着眼:观察。指从整体;长远或大的方面观察;考虑。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成语意思虫书、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西汉时蒙童所习。因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按,“虫”指虫书,“刻”指刻符,各为一种字体。
成语意思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成语出处清 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9章:“予已预备随时辞职,以便足下独断独行。”
成语意思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成语意思当:面对、正在。强大的敌人就在前面。表示面对危难;处于严重的关头。常用以形容局势严重;不容忽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成语意思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成语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成语意思重复的滴滴声或一连串轻快的声音或拍打
成语出处张恨水《夜深沉》第19回:“由早上到下午三四点钟,兀自滴滴答答的在檐瓦上流着下来。”
成语意思非常地道
成语出处陈立德《前驱》:“虽然号称是留过洋的博士,其实却只不过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上海小开,连点商人的本事也没有。”
成语意思真正的,够标准的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成语意思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
成语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成语意思形容金属、瓷器等撞击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猛听得山下叮叮当当的响声,顺风吹上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