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
成语出处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成语意思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指不干正事的人改邪归正比金子还可贵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败子回头便作家!’你如今莫去花柳游荡,收心守分。”
成语意思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成语意思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成语意思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成语出处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成语意思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成语意思指不知事物的轻重与价值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4回:“你若说你和我一样,你就是不知贵贱的人了。”
成语意思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成语意思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成语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成语意思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成语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成语意思弄:逗弄。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成语出处《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
成语意思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成语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成语意思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成语意思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成语出处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成语意思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成语出处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成语意思不值得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成语意思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成语出处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成语意思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成语出处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成语意思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成语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