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成语意思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成语出处蔡寅《变鸦楼三十年诗征序》:“蚌鹬争衡,鱼龙曼衍,离奇变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成语意思必:一定;由:经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1回:“此人闻得青州有三千银子上京,兖州乃必由之地,意欲探取。”
成语意思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成语意思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成语意思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成语意思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成语意思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成语出处清 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成语意思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成语出处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成语意思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成语意思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成语意思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成语出处宋 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成语意思指每战必败。
成语出处《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成语意思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成语意思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7回:“我也不知底细。”
成语意思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成语出处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成语意思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成语出处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成语意思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宋江秉烛待旦。”
成语意思泛指虚妄荒诞、不可能出现的事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龙香嘻的一笑道:‘白日见鬼!枉着人急了这许多时。’”
成语意思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成语出处《五代史平话 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