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成语意思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张鸿《续孽海花》第57回:“你不轻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晓得怎么结局呢!”
成语意思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北齐书 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成语意思老:敬爱。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语意思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新唐书 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成语意思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成语意思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成语出处《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成语意思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成语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意思比喻学习或做事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坚持。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成语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成语出处《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成语意思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成语意思万:指很多。形容学问渊博,见多识广
成语出处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有‘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成语意思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意思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成语意思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成语意思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成语意思青:靛青;蓝:草名。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固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究竟是他受业之师,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学问岂能悬殊?”
成语意思梭:织布机上引导纬纱与经纱交织的构件。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以上。”
成语意思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