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成语意思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成语意思鼎:古代立国的重器。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成语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成语意思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节,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尘埃。”
成语意思奉:信奉;斋僧:供僧人吃饭。指信教行善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锁白猿》第三折:“我也曾奉道斋僧,敬老怜贫,念寡恤孤。”
成语意思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劳,怎肯伏低做小。”
成语意思釜:古时的一种锅。开水锅中尚在游动的鱼。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或即将灭亡。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成语意思锋:锋芒。镝:箭镞。指从刀箭下逃生或经过战乱后而活下来。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成语出处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拈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
成语意思方底器皿,圆形盖子。比喻事物不相合。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成语意思精神失常的样子。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
成语意思彩:颜色;花色。数量充足、品种繁多;且极出色。也形容艺术形式应有尽有;绚丽多彩。
成语出处峻青《秋色赋》:“一个不久前才由机关、工厂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所组织进来的吕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非常令人兴奋。”
成语意思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成语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
成语意思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成语意思同“愤愤不平”。
成语出处《禅真逸史》第一回:“此时过往人众,见齐德受亏,俱忿忿不平。”
成语意思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成语出处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成语意思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人疑其反复不常,而末如之何。”
成语意思见“犯而不校”。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成语意思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成语意思蛾:像蝴蝶似的昆虫。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明·汪廷讷《狮吼记·住锡》:“只因迷宿本,似飞蛾投焰,自取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