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踄:同“步”,蹈,走。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我那顽徒,俱是山野庸才,只会挑包背马,转涧寻波,带领贫僧登山踄岭。”
成语意思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成语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成语意思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
成语出处《隋唐演义》第四九回:“罗成见线娘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没,点水不漏。”
成语意思一滴水也都漏不出去。比喻说话做事非常周全、严密;没有丝毫漏失;使人无隙可乘。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公孙官率领军士,拘获车仗人等,真个是滴水不漏。”
成语意思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成语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成语意思独:单独。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古今乐录》:“梁曲曰: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成语意思一根丝绞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为见解珍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只是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
成语意思谓一律收罗藏蓄。
成语出处明·李东阳《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董子称王者以教化为大务,盖天下之人才风俗皆于是关焉,州庠党序多收并畜,不能当百一之选。”
成语意思形容十分纯正。
成语出处鲁迅《朝花夕拾 无常》:“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
成语意思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成语意思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成语意思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
成语出处《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意思指端庄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成语意思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成语出处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成语意思指代人作事或写文章。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成语意思①形容对财物毫不吝惜;没有节制地随便花费。②指行动鲁莽。③指身体强壮。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
成语意思箪:盛饭的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一箪饭食,一豆羹汤。指少量饮食。比喻小利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成语意思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成语意思指胜负交替
成语出处清 薛福成《中兴叙略上》:“环寇之师且十万,递胜递负,无寸尺功。”
成语意思是:正确;非:错误。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
成语出处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