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成语意思比喻计较小利。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成语意思寺:寺庙。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成语意思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
成语意思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成语意思泛指人因跌、打、磕、碰等原因而受的伤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9回:“老夫于歧黄虽不深知,向来祖上传有济世良方,凡跌打损伤,立时起死回生。”
成语意思见“道西说东”。
成语出处《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成语意思指人长得结实粗壮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2章:“起先她认不出来这个敦敦实实的青年是谁,但觉得有点面熟。”
成语意思或多或少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好生趋趋跄跄的,你争我夺,多多少少得些,哄的一声,又到那一边,仍旧募化去了。”
成语意思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国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觉无穷丑态。”
成语意思堆垛:堆积;死尸:死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成语出处宋·许凯《彦周诗话》:“凡作诗若正尔填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
成语意思《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成语出处《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成语意思见“地动山摇”。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成语意思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迅速。形容对问话的内容熟悉;反应敏捷;口才极好。
成语出处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成语意思形容胆量极大。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成语意思行走不稳的样子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指真实的,毫无疑问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还是的的确确的一位候补县太爷呢,还是个老班子,不然,早就补了缺了。”
成语意思形容声音低微细小
成语出处清·林觉民《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成语意思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成语意思跌宕:放纵不拘;遒丽:强劲逸丽。形容文辞、书法放纵不拘,刚劲逸丽
成语出处《清史稿·梅植之传》:“谓其跌宕遒丽,锻炼旧榻,血脉精气,奔之腕下,熙载未之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