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好:喜爱,喜好。爱捣乱,好闯祸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骠狡锋协,好乱乐祸。”
成语意思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成语出处清 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东箭南金谁国士,画龙刻鹄半虚名。”
成语意思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
成语出处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焘误食厌物,谢既再拜而悟,汗流浃体。”
成语意思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成语意思形容灾祸、战乱极其严重,天下动荡不安。
成语出处《晋书·惠帝纪》:“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纪绝。”
成语意思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成语意思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顷贤郎至,辱华翰奖借,烂然盈楮,不匡其所不及,而假其所不能。读之使人汗流洽衣也。”
成语意思指道家的神仙生活。同“壶中日月”。
成语出处明 朱有燉《神仙会》第一折:“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诸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成语意思韩陵:韩陵山,在河南安阳东,北魏温子升撰写寺碑文。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 0
成语意思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成语出处《史记 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成语意思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酧负》:“早除却花魔酒病,惯闻他鹤唳猿声,守清夜药垆丹鼎。”
成语意思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李贤注:“合两坊而为一宅。”
成语意思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后汉书 岑彭传》载:东汉初年,隗器和公孙述分别割据于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使岑彭等率军攻打隗器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并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成语意思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上古世远人湮,所传之事,如共工触山、女娲补天,俱荒渺不经。”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成语意思比喻冬天的太阳。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壬寅正月,雨雪连旬,忽尔开霁。闾里翁媪相呼贺曰:‘黄绵袄子出矣。’”
成语意思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成语意思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成语出处《淮南子 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成语意思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闻讣》:“感皇恩宠锡无穷,端不负汗马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