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作诗的诀窍。
成语出处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成语意思一种黑色坚硬的石块,用黄金在上面画一条纹,就可以看出黄金的成色。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这里,端的,现放着试金石。”
成语意思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戒其余。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成语意思折断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誓约。
成语出处宋·岳珂《桯史·二将失律》:“虏既得俊迈,折箭为誓,启门以出二将。”
成语意思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成语意思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成语出处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
成语意思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方志敏《清贫》:“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成语意思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出处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成语意思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附各本序跋题辞》:“纪晓岚曰:‘聊斋盛一时。’”
成语意思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成语意思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那陈东阳是个市井小人,不晓道理的。”清·姚鼐《范蠡论》:“吾观庄生非贤者也,其褊心与市井小人之为虑无以异。”
成语意思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役:供职。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成语意思《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成语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成语意思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成语意思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胁肩谄笑之辈。”
成语意思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器: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成语意思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成语意思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成语意思尸鸠:亦作“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视同仁。亦作“尸鸠之仁”。
成语出处《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亨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成语意思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柳庄传》:“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