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忠勇之臣。
成语出处《汉书·王尊传》:“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
成语意思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成语意思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成语出处《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成语意思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成语意思同“水里纳瓜”。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成语意思同“水中捞月”。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成语意思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成语出处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成语意思同“水中捞月”。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却如水底捞月。”
成语意思到水底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塞鸿秋·先题》曲:“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撒,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成语意思见“硕大无朋”。
成语出处曹禺《日出》第一幕:“下面的裤子也硕大无比,裤管总在地上磨擦着。”
成语意思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成语意思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成语意思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成语意思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成语出处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成语意思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成语出处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成语意思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成语出处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成语意思家里没有多存粮食。比喻贫穷的老百姓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升斗小民,却立刻就感到了威胁,米店在闭城之前,就已歇业。”
成语意思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益,加多。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成语出处《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成语意思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成语意思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