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成语出处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在人同兽争的时代,因为不知道何时有毒蛇猛兽来犯,所以人类时时刻刻不知生死。”
成语意思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
成语意思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今日亲将头领差,登山蓦岭践尘埃。”
成语意思犹言砥节砺行。
成语出处《梁书·儒林传序》:“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
成语意思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
成语出处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
成语意思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成语出处《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成语意思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成语意思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成语意思见“丢三落四”。
成语出处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成语意思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兄弟]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成语意思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成语出处《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成语意思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成语出处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
成语意思垫钱亏本。梢,钱的市语。
成语出处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休置俺这等掂梢折本的赔钱货,则守恁那远害全身的安乐窝。”
成语意思指人生的获得与丧失、兴盛与衰败。
成语出处元 沈和《赏花时 潇湘八景》套曲:“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成语意思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成语出处《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成语意思吹弹乐器。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紫箫记·假骏》:“自家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策追锋,还推老手。”
成语意思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成语意思德:品德;深:高;望:声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宋明帝《下庐江王玮诏》:“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统;朕初平暴乱,岂敢当壁!”
成语意思挑拨是非。
成语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成语意思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