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碧瓦:青绿色的瓦;檐:屋檐。青色的瓦,红色的檐。形容建筑的华美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雕梁画栋,碧瓦朱檐。”
成语意思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成语出处《孙子 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成语意思务:从事;正业:正当的职业;本职工作。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成语意思指贫寒的士人。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成语意思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成语出处汉 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成语意思碧:青绿色;甍: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
成语出处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成语意思顺藤摸瓜。比喻扩大案情,牵连无罪的人。
成语出处唐 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了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成语意思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成语出处唐 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成语意思摆动头尾,形容喜悦或悠然自得的样子
成语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卷:“只见麒麟迅速,狮子峥嵘,摆尾摇头,山林迎接。”
成语意思失:差错;过错。形容十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也作“百不一失”、“万无一失”。
成语出处唐 裴铏《聂隐娘》:“(隐娘)一年后刺猿穴百无一失。”
成语意思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成语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
成语出处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成语意思什么都不会做。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成语意思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成语意思指百人中无一人能胜任。
成语出处《旧唐书 郭子仪传》:“盖以六军之兵,素非精练,皆市肆屠沽之人,务挂虚名,苟避征赋,及驱以就战,百无一堪。”
成语意思委:堆积。如波浪之相积,云层聚集。比喻众物聚集在一处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
成语意思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成语意思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成语意思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同“百下百全”。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成语意思信:相信;疑:怀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