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了。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成语意思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成语出处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成语意思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成语意思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成语意思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成语意思见“遁世无闷”。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成语意思深:指由内到外的距离大。房屋众多,庭院深广。多指富贵人家的住宅
成语出处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大院深宅,闲杂人赶离门外。”
成语意思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成语意思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成语意思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成语出处《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成语意思注:灌入。形容寸下得很大,雨水象往下灌似的。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成语意思原指有很多的人还活在世上。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帝至东都,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意谓向日平阳玄感,杀人尚少故也。”
成语意思见“德輶如毛”。
成语出处晋·张华《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成语意思独:独自,单独;异:不同。独自与别人不同的。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成语出处《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成语意思意:心愿,意向;莺:黄鹂。比喻爱恋春色的情意
成语出处明·陈霆《渚山堂词话》第三卷:“蝶意莺情留恋处,还在余花剩柳。”
成语意思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成语意思强盗也有强盗的一套道理;做强盗的人;有时也讲道义。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成语意思得:获得,领悟;应:适应。领悟到要领,做起来顺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成语意思谓情人私相约会。
成语出处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成语意思见“恫疑虚喝”。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