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赤绳:红绳;绾:系。指男女结成婚姻
成语出处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绳绾足再难逃,只愿得同谐到老,历天长地久,永把琴瑟调。”
成语意思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成语意思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成语出处《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成语意思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3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成语意思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成语意思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成语意思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成语意思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成语出处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成语意思沧海变桑田的变化。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成语出处《续夷坚志》序:“有金元遗山先生,具班马之才,阅沧桑之变,隐居不仕,著述自娱。”
成语意思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成语出处唐 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成语意思指亡多而存少。
成语出处语出晋 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
成语意思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成语出处《北史 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
成语意思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礼记 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成语意思犹言深谋远虑。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续笔 名将晚谬》:“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成语意思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沉约《善馆碑》:“达人独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饮涧之情,理难轻树。”
成语意思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成语意思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语意思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成语出处《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成语意思形容火势极猛。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是个熯天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