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混:搀杂。把不同的事物或人混在一起;说成是相同的。
成语出处唐 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成语意思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成语意思毋庸:不必。不必怀疑
成语出处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成语意思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听任;欲:想要。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
成语意思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成语意思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成语意思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成语意思叱咤:发怒吆喝。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成语出处《晋书 乞伏炽磐载记论》:“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
成语意思指出人意料
成语出处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成语意思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成语出处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成语意思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成语意思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成语出处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成语意思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成语意思沁:渗入;心脾:指人的心脏喻指内心。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畅。多用于比喻文艺作品或乐曲清新、爽朗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成语出处清 王士禛《带经诗话》:“予谓五六句最沁人心脾。”
成语意思别:另外;裁:安排取舍;心裁:出于个人内心的设计、构思、筹划。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也作“别出新裁”、“自出心裁”。
成语出处明 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成语意思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成语出处巴金《关于》:“我像一个平庸的演员,跑了十几年的龙套,戏装脱掉,我应当成为自己了。”
成语意思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出处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成语意思乌;乌鸦。喜爱那所房屋;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比喻由于喜爱某人也连带地喜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成语出处《尚书大传 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孔丛子 连丛子下》:“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群臣同受厫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
成语意思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成语意思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