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意思难以估计
成语出处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成语意思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成语意思真像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成语出处宋 陆九渊《语录下》:“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成语意思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成语出处唐 张佑《题王右丞山水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成语意思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成语出处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成语意思红尘:佛家称人世间。看破人生事情;对一切持超脱态度。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态度。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成语意思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成语出处《明史 艾穆传》:“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
成语意思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成语出处《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成语意思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成语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成语意思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意料到。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现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 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成语意思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成语意思绞:挤;用;尽:完。形容用尽了心机;想尽了一切办法。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她思索。”
成语意思计:计算。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成语出处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襄阳始末》:“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成语意思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成语意思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
成语出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成语意思格:格式;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形容别致、新颖;与众不同的样子、风度等。
成语出处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成语意思甘:甘心;情愿;示:表示;显示;弱:差;不足。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的第一个师父》:“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
成语意思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成语意思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成语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