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成语出处《汉书 邹阳传》:“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成语意思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成语意思指两可之间。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箕子)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成语意思不说话,不出声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成语意思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成语出处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成语意思比:比拟。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成语出处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成语意思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
成语出处元 元怀《拊掌录》:“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野(魏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
成语意思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成语意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成语出处元 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成语意思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意思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意思识:知道,认识。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成语意思壁:营垒。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意思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成语出处《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成语意思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
成语出处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成语意思指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成语出处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 桃符获罪》:“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成语意思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成语意思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成语意思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成语意思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