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成语意思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
成语意思半:不完全。指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
成语出处茅盾《过封锁线》:“五个中间的老徐能说几句半生不熟的广府话。”
成语意思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成语意思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成语意思摄:引持。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或半边肢体瘫痪
成语出处《魏书·孟鸾传》:“素被病,面常黯黑,于九殿下暴疾,半身不摄,扶载归家,其夜亡。”
成语意思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
成语出处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成语意思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9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成语意思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成语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成语意思衫:上衣;履:鞋子。不着上衣;不穿鞋子;衣着不整齐。引申指居住条件或饮食设备简陋。也比喻洒脱;疏放;毫无拘束之态。多指人的举止或诗文、字画的风格。
成语出处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成语意思碍事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他认为田地是样‘绊手绊脚的东西’,不知道多少人安土重迁。”
成语意思形容动作不灵活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24回:“才是笨手笨脚,无啥人来搭耐装烟。”
成语意思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成语出处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成语意思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成语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成语意思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成语意思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成语意思跋涉:登山涉水。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惮跋涉长途,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
成语意思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朱延年是商人的儿子,他的福佑药房是白手成家的。”
成语意思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
成语出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成语意思形容什么都顺从。同“百依百随”。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焦氏]况兼正在妙龄,打扮得如花朵相似,枕席之间,曲意取媚。果然哄得李雄千欢万喜,百顺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