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掩护错误、文饰过失。
成语出处《清史稿 和珅传》:“和珅率对不以实,诏斥护过饰非,革职留任。”
成语意思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成语出处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成语意思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
成语出处茅盾《谈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闲事闹出来的。”
成语意思将公有财产化为私有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但是武营里的习气,所有的兵丁平时是从不习练;而且还要克扣粮饷,化公为私。”
成语意思祸:祸害;误:误导,耽误。指危害国家,误导人民
成语出处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成语意思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 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勿勿不乐。”
成语意思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
成语意思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终:完。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成语出处郭沫若《我怎样写和》:“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成语意思跋扈:专横暴戾。横行凶暴,为非作歹,专横暴虐。
成语出处唐·郑处海《明皇杂录·李遐周》:“禄山豪横跋扈,远近忧之,而上意未寤,一日遐周隐去,不知所之。”
成语意思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成语出处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成语意思画老虎画不好(画得像只狗)。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成语意思见“酣歌恒舞”。
成语出处茅盾《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成语意思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成语出处叶君健《曙光》:“这两句话像两根铁扫把,把他的脑子搅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阵子不能进行思维活动。”
成语意思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成语出处孙中山《建国方略 知行总论》:“三代以前,人类混混噩噩,不识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
成语意思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成语意思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成语意思比喻奸诈的计谋或有奸诈心计之人
成语出处冯德英《山菊花》下部第四章:“这个秀才区长回来,花花肠子比哪个区长的都多。”
成语意思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成语意思指服饰华丽、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
成语出处清 翟灏《通俗编 卷一 俚语对句》:“好好先生,花花公子。”
成语意思同“贿赂公行”。
成语出处《魏书·刑罚志》:“天平后,迁移草创,百司多不奉法,货贿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