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成语意思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赖奸徒窜入其中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成语意思信:确实;疑:难于确定。确实可信的就按可信的传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传下去。指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问题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成语意思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成语意思惜:爱惜。爱惜衣服,才有衣服穿;爱惜粮食,才有粮食吃。指珍稀财物不浪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怎么说福不可享尽?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成语意思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语出处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成语意思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意思有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担当合适的职务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成语意思杖:用棍子打。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语出处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成语意思衣服以新为好,身边相伴的人以原来的为好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成语意思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
成语意思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0回:“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
成语意思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
成语意思一个波浪还没形成,另一个波浪又起来了
成语出处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成语意思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成语意思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成语意思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成语出处宋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成语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