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鼓道情 |
即道情。以唱为主的一种曲艺,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因演唱时常用鱼鼓简子伴奏而得名。 |
败鼓皮 |
败鼓皮 中医药名 唐 韩愈 《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败鼓皮》﹝集解﹞引 宗奭 曰:“此是穿败者,不言是何皮,马、驴皮皆可为之,当以黄牛皮者为胜……今用处绝少,尤好煎胶。” |
鼓腦爭頭 |
【解释】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出处】《全元散曲·柳营曲·风月担》:“勤儿每正鼓脑争头,斗喧呼谢馆秦楼。” |
鼓釣 |
鼓钓 鼓钓,读音为gǔ diào,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划船钓鱼。 |
鼓物 |
鼓物 鼓物,读音为gǔ wù,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使万物生长。 |
擊鼓傳花 |
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称传彩球。中国民间游戏,流行于中国各地。数人、十数人或数十人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另外一个人背对着人圈以槌击鼓。鼓响时,开始传花,花由一个人的手里传。 |
簡鼓院 |
简鼓院 【释义】:1.古代官署名。宋制﹐门下省设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诉进状﹐先经鼓院﹐或为所抑﹐则至检院。二院合称简(检)鼓院。见《宋史.职官志一》。 |
點鼓 |
点鼓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 |
五鼓 |
五鼓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
土鼓 |
土鼓 1980年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它是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变而成。 |
鄉裏迓鼓 |
乡里迓鼓 迓鼓,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是活跃在山西省的地方民间祭祀活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书鼓 |
书鼓 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专用于中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 |
鼓浪屿 |
鼓浪屿 (厦门著名景区、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英文:Kulangsu) 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 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代表景点有:日 |
花腔令鼓 |
见“花腔鼓 ”。 |
鼓鼓的 |
辞典解释鼓鼓的gǔ gǔ de 凸起鼓胀的样子。 如:「小弟上衣的口袋鼓鼓的,原来是装满了糖果。」 |
城鼓 |
城鼓 城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éng gǔ,是指战时城上传令的鼓声。 |
鼓涨 |
鼓涨 突出的意思 |
打撺鼓儿 |
打鼓撺掇角色上场。喻鼓动,怂恿。 |
鼓吹车 |
鼓吹车 鼓吹车,汉语词汇,拼音gǔ chuī chē ,意思是载乐队的车子。又名白鹭车。 |
冬鼓 |
冬鼓 【拼音】dōng gǔ 【注音】 ㄉㄨㄙ ㄍㄨˇ 【条目】冬鼓(鼕鼓) 【引证解释】谓击街鼓的声音。 唐 杜牧 《闺情代作》诗:“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鼕鼓白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