讦谏 |
讦谏 讦谏,读音为jié jià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直谏。 |
谏纸 |
谏纸 谏纸 jiàn zhǐ (1).书写谏章的纸张。唐·白居易《论制科人状》:“臣今职为学士,官是拾遗,日草诏书,月请谏纸。” 宋·黄庭坚《和答外舅孙莘老》:“尚怜费谏纸,玉唾洒新句。” (2).借指谏书。唐·薛能《升平词》之十:“谏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升平不可记,所见是闲人。” |
谏列 |
谏列 jiàn liè 谏列(谏列) 谏官之列。 宋 欧阳修 《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诗:“我昔忝谏列,日常趋紫宸。”《文献通考·职官四》:“ 绍兴 三年,曾统言本朝多以谏议兼记注,且听直前奏事, 元丰 始,不任谏列。” |
教谏 |
教谏 教谏,读音为jiào jiàn,是一种汉语词汇,释义为教导与规劝。 |
咈谏 |
咈谏 咈谏,汉语词语,拼音是fú jiàn,释义是拒谏、不纳规劝。 |
犯谏 |
犯谏 出处 《史记·乐毅列传》:“ 纣 之时, 箕子 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 |
谏官 |
谏官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 |
诤谏 |
诤谏 诤谏 zhèng jiàn 基本解释: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
顺谏 |
顺谏 顺谏 shùn jiàn 出言逊顺的谏诤。汉·班固《白虎通·谏诤》:“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 唐李贤注:“五谏,谓讽谏、顺谏、闚谏、指谏、陷谏。” |
论谏 |
论谏 lùn jiàn 论谏(论谏) (1).论述讲谏的方法。 宋 苏洵 《谏论上》:“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於 仲尼 。” (2).议论和进谏。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之一:“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 |
四谏 |
四谏 指 宋余靖欧阳修、蔡襄 王素 sì jiàn ㄙㄧˋ ㄐㄧㄢˋ 四谏(四谏) 指 宋 余靖 、 欧阳修 、 蔡襄 、王素 。四人为谏官,皆敢直言,故称。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三:“ 庆历 中, 余靖 、 欧阳修 、 蔡襄 、 王素 为谏官,时谓四谏。” |
骤谏 |
骤谏 zhòu jiàn 骤谏:屡次进谏。 《左传·宣公元年》:“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故不竞于楚。” 《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史记·赵世家》:“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晋书·宣帝纪》:“帝( 司马懿 )以达(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 |
陷谏 |
陷谏 陷谏,读音为xiàn jià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勇于规劝。 |
谏疏 |
谏疏 谏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iàn shū,是指直言劝谏的奏章。 |
告谏 |
告戒劝谏。 |
比谏 |
比谏 比谏,读音bǐ jiàn,汉语词语,释义是以事类为比,进行规劝,出处是《汉书·贾山传》。 |
谏职 |
谏职 谏职(jiàn zhí) 谏官之职。《晋书·傅玄传》:“ 玄 及散骑常侍 皇甫陶 ,共掌谏职。”《新唐书·柳珪传》:“ 仲郢 诉其子‘冒处谏职为不可,谓不孝则诬。请勒就养’。诏可。”《文献通考·职官四》:“乃诏虽不兼谏职者,亦许直前奏事。” |
违谏 |
违谏 违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wéi jià,意思是违式进谏 不听进谏。 |
诵谏 |
诵谏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谏於朝。” 韦昭 注:“诵,诵读前世箴谏之语。” (2).讽谏。 唐 白行简 《振木铎赋》:“响不闻空,能同诽谤之木;听犹在耳,将陈诵谏之诗。” |
争谏 |
争谏 争谏,拼音是zhēng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谏诤,直言规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