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持 |
诵持 谓诵念经文并持守之 诵持(诵持) 《坛经·行由品》:“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闻佛书有水忏者,其说谓欲见父母者诵之,当获所愿。寿昌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忏,摹板印施于人,唯愿见母。” |
讨诵 |
讨诵 讨诵,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讲习诵读。 |
野诵 |
野诵 ' |
课诵 |
1.课读吟诵。 |
诵呪 |
|
习诵 |
习诵 习诵是汉语词汇,拼音xí sòng,出自《汉书·张良传》。 |
叹诵 |
叹诵 tàn sòng 叹诵(叹诵) 赞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辞了亲属出家访道,竟自飘然离了本里,里中人越加叹诵不题。” 吟诵。《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垂流亿载,世世叹诵。” |
闇诵 |
闇诵熟读成诵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初, 粲 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贫道立身以来,唯好讲经,实不闇诵。《新唐书刘乃传》:少警颖,闇诵六经,日数千言。 |
诵德 |
诵德 诵德,颂扬功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 |
谙诵 |
谙诵 谙诵,是汉语词汇,出自《抱朴子·遐览》。 |
成诵 |
成诵 成诵(chéng sòng),汉语词语,谓读书熟,能背诵。 |
诵烈 |
诵烈 颂扬功业 《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
诵吟 |
诵吟 诵吟(诵吟) 诵读吟咏。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如是则流行於阃之内,香口诵吟,檀心倾倒,必有买丝罗以绣者矣。” |
诵记 |
诵记 诵记(诵记) 背诵和记忆。《后汉书·荀悦传》:“﹝ 悦 ﹞家贫无书,每之人闲,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宋 吕陶 《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 隐 亦能诵记 安石 新义,推尊而信向之久矣。”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口吻刓於蠹编之诵记,而思虑敝於游词之剽缀。” |
诵斥 |
诵斥 诵斥是汉语词汇,读音是sòng chì ,意思是公开斥责。 |
持诵 |
持诵 持诵,读音是chí sòng,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诵习。 |
朗诵 |
朗诵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读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 |
告诵 |
告诵 gào sòng 方言。告诉,告知。《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西游记》第三一回:“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 |
诵诤 |
诵诤 诵诤(诵诤) 谏诤。《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既平 高昌 岁调兵千人往屯, 遂良 诵诤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
讲诵 |
讲诵 讲授诵读。出自《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