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疽 |
疔疮。 |
疽瘡 |
疽疮 疽疮,汉语词汇,是一种病名,也可比喻祸患。 |
癰疽 |
痈疽 科普中国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
壞疽 |
辞典解释坏疽huài jū 局部组织坏死,呈黑色或灰褐色,并出现腐败现象。多发生于四肢或内脏。 英语 gangrene法语 gangrène |
疽肿 |
疽肿 疽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ū zhǒng,是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
對口疽 |
1.见"对口"。 |
风疽 |
风疽 《风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fēng jū,是指湿疹的意思。 |
疽痈 |
疽痈 疽痈释义:痈疽﹐恶疮;借指丑恶的事物或坏人坏事。 |
疽囊 |
疽囊 简介: 条目:疽囊 解释: 毒疮植根处。喻群恶聚集之所。《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谧 、 轨 、 胜 、 范 、 当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丁谧 ﹞虽与 何晏 、 邓颺 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势屈於 爽 。 爽 亦敬之,言无不从。故于时谤书,谓‘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 默 作疽囊’。三狗,谓 何 、 邓 、 丁 也。 默 者, 爽 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啮人,而 谧 尤甚也。” |
痤疽 |
痤疽 痤疽,读音为cuó jū,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痈疽;毒疮。 |
決癰潰疽 |
辞典解释决痈溃疽jué yōng kuì jū 疮痈溃破。比喻事情的症结得到解决。 《南齐书.卷二四.柳世隆传》:「今乃举兵内侮,奸回外炽,斯寔恶熟罪成之辰,决痈溃疽之日。」 |
腦疽 |
脑疽 脑疽是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 |
漂疽 |
漂疽 拼音:piāo jū 注音:ㄆㄧㄠ ㄐㄨ 即瘭疽。脓疮之类。漂,通“ 瘭 ”。《庄子·则阳》:“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成玄英 疏:“漂疽,热毒肿也。癕,亦疽之类也。”一说为疮疽化脓。 陆德明 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 |
疽肠 |
1.犹言狠毒的心肠。 |
痈疽 |
痈疽 科普中国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
疽食 |
疽食 疽食(jū shí),出自《后汉书·虞诩传》,指疮毒侵蚀肌肉。 |
疽腸 |
1.犹言狠毒的心肠。 |
口颊坏疽 |
口颊坏疽 口颊坏疽(口颊坏疽)即走马疳,是一种小儿急性病。 |
疽癰 |
疽痈 疽痈释义:痈疽﹐恶疮;借指丑恶的事物或坏人坏事。 |
癉疽 |
瘅疽 瘅疽 读音:dan ju 解释:恶疮。 出处:《论衡.死伪》:“晋荀偃伐齐,……瘅疽生,疡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