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物 |
氮化物 氮化物是氮与电负性比它小的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由过渡元素和氮直接化合生成的氮化物又称金属型氮化物。它们属于 “间充化合物”,因氮原子占据着金属晶格中的间隙位置而得名。这种化合物在外观、硬度和导电性方面似金属,一般都是硬度大、熔点高、 化学性质稳定,并有导电性。钛、钒、锆、钽等的氮化物坚硬难熔,具有耐化学腐蚀、耐高温等特 点。例如,TiN熔点为2 930~2 950℃,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低温下有超导性,是制造喷气发 |
氮气 |
氮气 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之一。在标准大气压下,氮气冷却至-195.8℃时,变成无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
氮血症 |
辞典解释氮血症dàn xiě zhèng 病名。因肾的丝球体机能障碍,使得血液中尿素等含氮化合物含量过多,造成尿毒等病症。 |
氮氣 |
氮气 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之一。在标准大气压下,氮气冷却至-195.8℃时,变成无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
氮肥 |
氮肥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40〜50年代,硫 |
固氮 |
固氮 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称为固氮(nitrogen fixation) |
氮循环 |
氮循环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酸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氮平衡 |
氮平衡 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它是反映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之间的关系。氮平衡包括零氮平衡、正氮平衡和负氮平衡三种情况。 根据蛋白质元素组成中氮含量比较恒定(约16%),且食物和排泄物中含氮物质大部分来源于蛋白质,通过测定测定摄人食物的含氮量(摄人氮)和尿与粪便中的氮含量(排出氮)的方法,来了解蛋白质的摄人量与分解量的对比关系,可用间接了解蛋白质代谢的平衡关系,称为氮平衡(nitrogen bal |
氮族 |
氮族 氮族(the Nitrogen group)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第VA族(IUPAC第15族),包括氮(N、nitrogen)、磷(P、phosphorus)、砷(As、arsenic)、锑(Sb、antimony)、 铋(Bi、bismuth)等。氮族元素的许多单质和化合物和我们息息相关。 |
固氮菌 |
固氮菌 固氮菌属于细菌的一科。菌体杆状、卵圆形或球形,无内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严格好氧性,有机营养型,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包括固氮菌属、氮单孢菌属、拜耶林克氏菌属和德克斯氏菌属。固氮菌肥料多由固氮菌属的成员制成。 |
氮化法 |
辞典解释氮化法dàn huà fǎ 一种使钢表面硬化的方法。将钢件浸入加热的氮内,使氮渗入钢的表面成氮化铁,以增加硬度。 |
固氮作用 |
固氮作用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是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过程。自然界氮(N2)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氨的。 |
氮環 |
辞典解释氮环dàn huán 氮元素在自然界反复为生物所利用而循环不已的现象。参见「氮循环」条。 |
氮循環 |
氮循环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酸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