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城 |
毡城 zhān chénɡ 1.亦作毡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
餐毡使 |
餐毡使 餐毡使,汉语词语,解释为汉苏武。 |
半毡 |
半毡 朓(谢朓)尝行还过候革,时大寒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后遂用“半毡”为顾惜体恤寒士之典。 |
孖毡 |
孖毡 孖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ā zhān,是指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贸易的经纪人为孖毡。 |
毡屋 |
毡屋 毡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ān wū,亦作“氊屋”。 即毡帐。 |
蛩蛩毡 |
蛩蛩毡 qióng qióng zhān 蛩蛩毡 有蛩蛩距虚图案,象征成双成对的毛织坐卧具或垫具。 晋 嵇含 《伉俪》诗:“夏摇比翼扇,冬卧蛩蛩毡。” 清 孙枝蔚 《观新人车》诗:“堦下合欢树,堂中百子图;今夕蛩蛩毡,明年凤将雏。” 唐 张鷟 《游仙窟》:“十重蛩駏毡,八叠鸳鸯被。” 明 杨珽 《龙膏记·错媾》:“丝幙红牵,对梅梁暧日,蛩毡坐暖,香风满,连理枝头花遍。” |
啮毡 |
啮毡 啮毡,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苏武被匈奴俘虏后,咬吞毡毛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后遂以“啮毡”比喻坚贞不屈。 |
寒毡 |
寒毡 寒毡(寒毡),hán zhān,亦作“ 寒氊 ”,出自《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
餐毡 |
餐毡 餐毡,亦作飡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
蛩蚊毡 |
蛩蚊毡 蛩蚊毡是汉语词汇,读音为qióng wén zhān,意思是蛩駏毛和蚊毫所制的毡褥。 |
毛毡 |
毛毡 毛毡,工业常用工具,多采用羊毛制成,也有用牛毛或纤维,利用加工粘合而成。主要特征有富有弹性,可作为防震、密封、衬垫和弹性钢丝针布底毡的材料。应用于各种产业机械—防振、含油润滑、耐摩擦等行业。 |
毡炉会 |
毡炉会 zhān lú huì 1.亦作毡炉会。 2.宋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庐山白鹿洞举行的一种酒会。 |
毡房 |
毡房 毡房,柯尔克孜语称“博仔宇”,哈萨克语之为称“克依仔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游牧民的重要创造.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
毡窝 |
毡窝 zhān wō 毡窝(毡窝) (1).方言。一种毡帽。 沙汀 《兽道》:“但好一会,才从隔壁门首探出一个戴着金黄色毡窝的头来。” 沙汀 《磁力》:“有一半人戴制帽,其余的是毡窝,瓜皮帽。” (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种毡靴。如:他的足上登了一双毡窝,是道地的 陕北 出产。 |
毡针 |
毡针 亦作毡针或比喻隐藏在内的尖刺。语本《晋书.杜锡传》:﹝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
毡案 |
毡案 zhān àn 毡案(毡案) 铺有毡的坐榻。《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 郑玄 注:“张毡案,以毡为牀於幄中。” 贾公彦 疏:“牀上著毡即谓之毡案。” 孙诒让 正义:“﹝《说文》﹞《木部》云:‘案,几属。牀,安身之几坐也。’”毡,一本作“ 氊 ”。 |
毡席 |
毡席 亦作“氊席”。 毡制的铺垫用具。《晋书·良吏传·吴隐之》:“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氊席。”《红楼梦》第十四回:“又搬家伙:桌围、椅撘、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 |
蛮毡 |
蛮毡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
毡雪 |
毡雪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匈奴胁迫苏武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后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
毡幄 |
毡幄 毡幄是汉语词汇,是毡帐的意思,出自《宋书·后废帝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