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拜 |
纳拜 nà bài 纳拜 低头拜见。纳,用同“ 捺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父祖,乃就坐。”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倘肯如此,弟当托兄先容,纳拜大宗师门下。” |
投拜 |
投拜 投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óu bài ,是指投身下拜。 |
阿塞拜疆人 |
西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塞拜疆,另有少数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等国。750万人(1996年)。讲阿塞拜疆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园艺和织毯业发达。 |
拜經樓 |
辞典解释拜经楼bài jīng lóu 清吴骞的藏书楼。其藏书不下五万卷,刊有《愚谷丛书》。光绪间,吴县朱记荣重辑为《拜经楼丛书》。骞子寿照集藏书中有骞手跋者,合刊为《拜经楼题跋记》。 |
拜晚年 |
拜晚年 初五以后至十五是拜晚年。 农历过年期间禁忌: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常规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骂人等。 |
拜伏 |
拜伏 拜伏,汉语词汇。 拼音:bài fú, 释义:1、跪拜俯伏,2、佩服的敬词。 出处《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 |
吃拜拜 |
辞典解释吃拜拜chī bài bài 拜拜,祭神节庆所设的筵席。吃拜拜,指前去参加祭神节庆并受邀宴。 如:「今天三重大拜拜,我要去吃拜拜。」 |
拜袞之歲 |
拜衮之岁 【出处】东汉 邓禹 二十四岁拜为大司徒,位至三公。见《后汉书·邓禹传》。衮,古代上公所服,借指三公。亦作“ 拜衮年 ”。 【释义】后因以“拜衮之岁”指二十四岁 【示例】 《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 袁淑 尝诣 义康 , 义康 问其年。答曰:‘ 邓仲华拜衮之岁。’” 清 吴伟业 《受明得子柬贺》诗:“曾忝充闾会,俄逢拜衮年。” |
酬拜 |
酬拜 酬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óu bài,是指答拜。 |
拜經堂 |
辞典解释拜经堂bài jīng táng 清臧庸的堂厅。与其高祖臧琳著书,合刻称为「拜经堂丛刻」。著有《拜经堂日记》、《拜经堂文集》。 |
結拜 |
结拜 结拜:汉语词语 结拜:《梦幻西游》游戏系统 结拜 (汉语词语)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姐妹,因为志趣相投以示亲近的一种方式,也有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姐妹,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3回:“你说起结拜,我说个笑话给你听。” 示例:清·曾朴《孽海花》第19回:“我们老人家给总管连公公 |
四拜 |
四拜 四拜是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的礼仪。“四拜”之礼最早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被赵肃侯拜相以后,有事路过家乡洛阳,他那位曾“不为炊”的嫂嫂“蛇行匍伏,四跪自拜而谢”。但这并非古代的常礼,而是谢罪的加拜之礼。古代的寻常礼节,只不过一拜或再拜,即使是人臣对于君主,也只须再拜即可。如《孟子·万章下》:“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明代四拜礼为对父母,师长所行之礼,是明代民间最隆重的礼仪。 |
八拜交 |
1.亦作"八拜之交"。 |
拜燈節 |
辞典解释拜灯节bài dēng jié 过年期间,苏州人初十以后拜年的礼俗。 清.顾禄《清嘉录.卷一.拜年》:「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 |
拜埽 |
1.亦作"拜扫"。 |
拜辱 |
拜辱 拜辱的意思是指古代宾主相见的一种礼仪。谓拜谢对方的辱临。语出:《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郑玄注:“车逆拜辱者,宾以主君亲来,乘车出舍门而迎之,若欲远就之然,见之则下拜,谢其自屈辱来也。” |
雙紅拜帖 |
双红拜帖 shuāng hóng bài tiē 双红拜帖(双红拜帖) 用双折大红纸写或印的大型名帖。旧时拜会或联系事情时用。《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说道:‘多顶上老公公,拜迟恕罪!’”亦省称“ 双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还有给上司的禀帖呢,夹单咧,双红咧,只怕不容易罢。” |
求神拜鬼 |
辞典解释求神拜鬼qiú shén bài guǐ 向鬼神祈求保祐。如:「迷信的人,喜欢到处求神拜鬼,以求心安。」也作「拜鬼求神」、「求神拜佛」。 |
拜跪 |
拜跪 词语:拜跪 注音:bàiguì 释义:拜见长辈、帝王、权势人物或神鬼仙佛的大礼。两手双膝着地,头向下俯。 示例:行拜跪大礼。 |
拜允 |
指求婚人家去许婚人家拜谢允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