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禍不悛 |
【解释】好为祸患并坚持不改。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 清 唐甄 《潜书·远谏》:“其有暴君,终于不省,乐祸不悛,则有如前之所言者。” |
悛移 |
悛移 quān yí 悛移 悔改;改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二年》:“夫朝廷结以恩信,几四十载,尚无怀感之意,岂兹姑息,遂可悛移!” |
悛悟 |
悛悟 悛悟,汉语词语 ,拼音:quān wù ,解释:悔悟。 |
悛悔 |
悛悔 悔改;悔悟 《旧唐书·王毛仲传》:“往属艰难,遽兹逃慝,念深惟旧,义在优容,仍荷殊荣,蔑闻悛悔。”《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 鏐 遗 昌 书曰:‘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 |
造惡不悛 |
【解释】作恶事而不肯悔改。【出处】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宣公造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 |
稔惡不悛 |
【解释】长期作恶而不悔改。【出处】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铭》:“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示例】按诸公皆一时名硕,用之多不尽其材,而~如汪鋐者,乃持权久任如此。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屡兼二品正卿》 |
悛惧 |
悛惧 【引证解释】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诸处凶恶强盗,如蝟毛起,如蜂閧聚,纵火杀掠,所在猖獗,罔有悛惧。” |
怙頑不悛 |
【解释】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
长恶罔悛 |
同“长恶不悛 ”。 |
悛心 |
悛心 quān xīn 悛心 悔改之心。《书·泰誓上》:“惟 受 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 孔颖达 疏:“言 纣 纵恶无悔改之心。”《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屡经狂逆,上以其终无悛心,因 高闍 事陷之。” 宋 曾巩 《洪范传》:“教之而犹不典式我也,则是其终无悛心,众之所弃,而天之所讨也,然后加之以刑,《多方》之所谓‘至於再、至於三’者也。” |
悛愼 |
|
怙惡不悛 |
【解释】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示例】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宋史·王化基传》【近义词】死不改悔、罪大恶极【反义词】翻然悔悟、痛改前非【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
不悛 |
不悛 不悛(bù quān )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悛换 |
悛换 《魏书·袁翻传》:“且迁都之始,日不遑给,先朝规度,每事循古,是以数年之中,悛换非一。” |
長惡不悛 |
【解释】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出处】《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示例】其有久为头首,累受招安,~,及杀人众多,情理巨蠹之人,自合依旧处死。 ◎宋·李纲《申省措置酌情处断招降盗贼状》 |
悛懼 |
悛惧 【引证解释】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诸处凶恶强盗,如猬毛起,如蜂閧聚,纵火杀掠,所在猖獗,罔有悛惧。” |
懷惡不悛 |
辞典解释怀恶不悛huái è bù quān 悛,改过。怀恶不悛指心怀奸恶,不知悔改。 《周书.卷六.武帝纪下》:「而彼怀恶不悛,寻事侵轶,背言负信,窃邑藏奸。」 |
悛改 |
悛改 悛改,汉语词语 ,拼音:quān gǎi ,解释:悔改。 |
怙終不悛 |
【解释】有所恃而终不悔改。悛,悔改。【出处】语出《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怙奸自终,当刑杀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尝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适正。其怙终不悛,则当为《夬》之上六矣。”【示例】如将士~,尔等军民……速当兴举大义。 ◎《水浒传》第九七回 |
悛志 |
悛志 悛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uān zhì ,是指悔改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