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黉 |
庠黉 庠黉 古代地方所设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归私暂休暇,驱明出庠黉。”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 龙门 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颓风,想簪缨於几载?”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明史·儒林传序》:“其他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茅盾 《动摇》三:“ 陆 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 |
設庠 |
开办学校。 |
庠学 |
庠学 庠学是汉语词汇,拼音是xiáng xué,指古代地方学校。 |
禮庠 |
礼庠 礼庠,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于庠序行祭奠之礼。 |
礼庠 |
礼庠 礼庠,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于庠序行祭奠之礼。 |
邑庠 |
邑庠 明 清 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谒先圣于邑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 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 绅 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 |
黨庠 |
党庠 党庠是汉语词汇,读音dǎngxiáng,指指古代乡学。 |
鴻庠 |
鸿庠 著名的学府。庠,古代学校。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赴选》:“那公子是个大器呵,鸿庠文彦,端的是 王 家桢干。” |
庠老 |
庠老 庠老 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 宋 苏轼 《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诗:“淡游何以娱庠老,坐听郊原琢磬声。”《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 |
上庠 |
上庠 上庠,汉语词汇,拼音为shàng xiáng,含义是古代的大学。 |
庠均 |
庠均 庠均,古代学校。均,成均。 |
庠門 |
庠门 庠门拼音是xiáng mén ,出处是《礼记·乡饮酒义》。 |
儒庠 |
儒庠 儒庠 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 |
庠生 |
庠生 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
党庠 |
党庠 党庠是汉语词汇,读音dǎngxiáng,指指古代乡学。 |
设庠 |
开办学校。 |
下庠 |
下庠 下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à xiáng,是指古代小学。 |
在庠 |
在庠 在庠 明 清 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儒林外史》第二回:“这是我们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他何尝在庠,是个监生报捐的功名。” |
胶庠 |
胶庠 胶庠,汉语词汇。 拼音:jiāo xiáng 释义:周代学校名。 周 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
庠斆 |
庠斆 庠斆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iáng xiào,意思是古代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