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
拼音zhěn
部首疒
笔画10画
UNICODE75B9
五笔UWEE
仓颉KOHH
郑码TOPD
四角00122
笔顺点、横、撇、点、提、撇、捺、撇、撇、撇
基本字义
疹zhěnㄓㄣˇ
- 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湿~。麻~(亦称“疹子”)。风~。丘~。疱~。
详细解释
-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 [rash]。如:湿疹,瘙疹,瘟疹;疹粟(肌肤因受寒而起如粟一般的疹粒);疹子(麻疹)
- 病 [disease]
- 遂动旧疹,缠绵经月。——《洛阳伽蓝记》
国语词典
〈名〉
-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颗粒。
- 如:「湿疹」、「药疹」。
- 明·方孝孺〈指喻〉:「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 疾病。
- 《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正韻】𠀤止忍切,音軫。【說文】脣瘍也。
又【釋名】疹,診也。有結氣可得診見也。【玉篇】癮疹,皮外小起也。【正字通】俗呼痘瘡曰疹。
又【集韻】丑刄切,同疢。熱病。【越語】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張衡·思𤣥賦】思百憂以自疹。【注】疹,疾也。
又【五音集韻】奴結切,音涅。義同。
又【集韻】頸忍切,音緊。脣瘍也。
外语翻译
- 英语:measles; rash; fever
- 法语:éruption
说文解字
籒文胗。从𤕫。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tʂən˨˩˦
- 唐代读音: jǐn
- 日语读音: HASHIKA
- 韩语罗马: CIN
- 现代韩语: 진
- 越南语: chẩn
-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siin3 [宝安腔] zin3 zin1 [海陆腔] zhin3 [梅县腔] zhin3 [客英字典] zhin3 [东莞腔] zin3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 粤语: can2 zan2
- 近代音: 照母 真文韻 上聲 軫小空;
- 中古音: 照章母 軫韻 上聲 軫小韻 章忍切 三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痕部 ;王力系统:章母 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