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拼音yóu
部首疒
笔画9画
UNICODE75A3
五笔UDNV|UDNY
仓颉KIKU
郑码TGR
四角00112
笔顺点、横、撇、点、提、横、撇、竖弯钩、点
基本字义
疣yóuㄧㄡˊ
- 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痒(俗称“瘊子”)。
详细解释
〈名〉
- 皮肤病名 [wart]
- 肬,赘也。从肉,尤声。——《说文》
- 肬,肿也。——《广雅》
- 今学曾未如肬赘。——《荀子·宥坐》。注:“结肉。”
- 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如:疣子(疣。皮肤上长的肉瘤);疣疮(疣子)
- 用同“尤”。怨恨,归咎;过失 [hate;fault]
-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汉· 牟融《理惑论》
国语词典
〈名〉
- 皮肤上突起的小肉瘤。
- 唐·杜甫〈草堂〉诗:「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康熙字典
【廣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𠀤音由。【玉篇】結病也。今疣贅之腫也。【釋名】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莊子·大宗師】附贅縣疣。【山海經】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其中多滑魚,食之已疣。【註】疣,贅也。音由,結肉也。
又【集韻】尤救切,音宥。顫也。
外语翻译
- 英语:wart; tumor; goiter; papule
- 德语:Hühnerauge (S),Knötchen (S),Warze (S)
- 法语:goitre
说文解字
𩑣或从𤕬。按此篆亦當作?。从?、又聲。據玄應書及廣韵可證。玄應曰。今作?。知淺人以今體改古體耳。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jou˧˥
- 日语读音: IBO
- 韩语罗马: YU
- 现代韩语: 우
- 客家话: [海陆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 粤语: jau4
- 近代音: 影母 尤侯韻 平聲陽 尤小空;
- 中古音: 喻云母 尤韻 平聲 尤小韻 羽求切 三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咍部 ;王力系统:匣母 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