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
拼音zī
部首子
笔画6画
UNICODE5B56
五笔BBG
仓颉NDND
郑码YAYA
四角17447
笔顺横撇/横钩、竖钩、提、横撇/横钩、竖钩、横
基本字义
孖zīㄗˉ
- 双生子。
- 同“滋”,滋生。
孖māㄇㄚˉ
- 方言,成对的,双:~仔(双生子)。
详细解释
〈形〉
- 〈方〉∶成双的;相连成对的 [in pairs]。如:孖舲艇(广东的一种小快船);孖毡(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贸易的经纪人)。又常用于地名。如:广东省的孖髻山
- 另见 zī
〈名〉
- 双生子 [twine]
- 孖,双生子也。——《广韵》
- 双[two]。如:孖生(双生,孪生)
国语词典
〈动〉
- 繁殖生长。
- 《玉篇·子部》:「孖,亦作滋,蕃长也。」
〈名〉
- 双生子。
- 《广韵·平声·之韵》:「孖,双生子也。」
康熙字典
【廣韻】子之切【集韻】【類篇】津之切,𠀤音兹。【玉篇】雙生子也。亦作滋,蕃長也。
又【廣韻】【集韻】𠀤疾置切,音字。義同。
外语翻译
- 英语:twins
- 德语:Zwilling (S)
- 法语:jumeaux
说文解字
益也。从水兹聲。一曰滋水,出牛飲山白陘谷,東入呼沱。子之切〖注〗𣳯,古文。
(滋)益也。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茲。爲水益也。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亦有用茲者。如常棣、召旻傳云。兄、茲也。桑柔傳云。兄、茲也。衹是一義。从水。茲聲。各本篆文作?、解作玆聲。誤也。今正。說詳四篇下茲篆下。子。之切。一部。一曰滋水。出牛㱃山白陘谷。東入呼沱。此謂水名也。地理志。常山郡南行唐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巿。入虖池水。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隸正定府行唐縣縣治北。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一統志曰。滋河源出山西五臺縣畍。東南流逕正定府靈壽縣北、行唐縣南。又東厯正定藁城二縣北、無極縣南。又東北入定州深澤縣畍。古與滹沱合流。今折而東北、與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tsɿ˥; mɑ˥
- 日语读音: HUTAGO
- 韩语罗马: CA
- 现代韩语: 자
- 客家话: [客英字典] zih1 [宝安腔] zu1 [梅县腔] zii1 [台湾四县腔] cih5 zih1 [沙头角腔] la1 ma1 mo1 [海陆腔] cih5 zih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 粤语: ma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