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
拼音bāo
部首刂
笔画10画
UNICODE525D
五笔XGIJ|XIJH
仓颉VELN
郑码ZMKK
四角22900
笔顺撇折、横撇/横钩、横、竖钩、点、提、撇、点、竖、竖钩
国语词典
〈动〉
- 脱落。
- 《广雅·释诂》:「剥,脱也。」
- 《庄子·人间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注》:「文字剥缺,不复可识。」
- 脱去。
- 唐·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 《水浒传·第四三回》:「朱贵慌忙拦住,李逵方才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剥了两件衣服穿上。」
- 除去物体外表的皮壳。
- 如:「剥橘子」、「剥花生」、「抽丝剥茧」。
- 强制除去。
- 如:「剥削」、「剥夺」。
-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序〉:「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
〈名〉
-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剥落之象。
- (一)之语音。
康熙字典
〔古文〕𠚪【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說文】裂也。从刀,彔聲。【玉篇】削也。【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又【增韻】褫也,脫也。
又卦名。【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又殺牲體解之名。【詩·小雅】或剝或亨。
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又【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詩·豳風】八月剝棗。【註】擊也。
又音卜。【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外语翻译
- 英语:peel, peel off, to shell, strip
- 德语:abschälen, schälen; abbalgen, das Fell abziehen (V)
- 法语:écorcher,peler,éplucher,peler,écailler
说文解字
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聲。𠚩,剥或从卜。北角切
(剝)裂也。衣部曰。裂、繒餘也。謂?破也。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爲𡔷也。八月剝瓜。畜瓜之時也。剝棗。剝也者、取也。栗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按剝鱓者、謂殘其皮。剝瓜棗者、謂殘其實。其用一也。皮部曰。剝取獸革。與剝鱓合。孔子易傳曰。致飾。然後通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竆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按此是剝訓盡。裂則將盡矣。豳風假剝爲攴。八月剝棗。毛曰。剝、擊也。音義云。普⺊反。故知剝同攴也。小正傳云取。毛傳云擊。此後人訓詁必密於前人也。从刀彔。彔、刻也。說從彔之意。彔下云。刻木彔彔也。破裂之意。彔亦聲。北角切。三部。一曰剝、割也。此別一義。與上義相通。按此篆解說、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正義宋刻本參定。
(𠚬)剝或从⺊。⺊聲也。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pɑu˥; po˥
- 唐代读音: pak
- 日语读音: HAGU MUKU HAGERU
- 韩语罗马: PAK
- 现代韩语: 박
- 越南语: bóc
- 客家话: [梅县腔] bok7 [陆丰腔] bok7 [客语拼音字汇] bog5 [宝安腔] bok7 [沙头角腔] bok7
- 粤语: bok1 mok1
- 潮州话: bag4 (p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