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喻各为其主。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成语意思指主动要求去完成某项任务(告:表明;奋勇:鼓起勇气)。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就因着自告奋勇求个恩典,说奴才情愿巴结这个缺!”
成语意思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成语意思《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语意思瘈:疯狂,特指犬发狂;噬:指疯狗咬人。比喻坏人非常疯狂,肆意闹事、破坏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往也,长木之毙,无不漂也;国狗之瘈,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
成语意思比喻相互扶持。同“枝叶相持”。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战国,诸姬微矣……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
成语意思《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成语出处宋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成语意思《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成语出处宋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穀虽殊竟两亡。”
成语意思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成语意思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成语出处《南史·檀道济传》:“乃坏汝万里长城。”
成语意思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15年》:“宋人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献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成语意思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成语出处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辨误一》:“殊不知珠还合浦,乃后汉孟尝,不可以孟尝君迁就也。”
成语意思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 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一到京师,看见严家赃秽狼藉,心中甚怒。”
成语意思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亦作“赃贿狼籍”。
成语出处《陈书 蔡景历传》:“天嘉之世,赃贿狼藉,圣恩录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复。”
成语意思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成语出处《宋书 刘穆之传》:“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成语意思见“赃贿狼藉”。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成语意思指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宋 李纲《宫词谢表》:“众毁销骨,虽贻投抒之嗟;太阳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成语意思做贼的叫喊捉贼。比喻转移目标;混淆视听以逃脱罪责。
成语出处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成语意思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成语出处《诗经 周颂 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成语意思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成语出处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