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成语意思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金 王若虚《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成语意思摄:引持。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或半边肢体瘫痪
成语出处《魏书·孟鸾传》:“素被病,面常黯黑,于九殿下暴疾,半身不摄,扶载归家,其夜亡。”
成语意思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
成语出处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成语意思指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成语出处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 桃符获罪》:“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成语意思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成语意思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
成语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成语意思扫:清除,消灭。形容笔力雄健,雄奇奔放,无所匹敌
成语出处唐 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成语意思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成语意思饱:吃足;食:吃;淫:邪恶。指生活安逸,容易起淫念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35回:“锦衣玉食,合着了俗语饱食思淫欲这句了。”
成语意思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成语出处《尚书 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成语意思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成语出处《旧唐书 萧瑀传》:“太宗尝从容谓房玄龄曰:‘萧瑀大业之日,进谏隋主,出为河池郡守。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
成语意思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成语出处元 曾瑞《留鞋记》楔子:“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屡次束装而回。”
成语意思尪羸:瘦弱。病势严重,身体瘦弱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成语意思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成语出处《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成语意思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成语意思巴蛇:传说中的大蛇。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成语意思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 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成语意思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成语意思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