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挟:挟制;诸侯:帝王分封的列国统治者。挟制着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用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后庭,谁能御之?”
成语意思指内心反复思量,自问自答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心问口,口问心,打算良久,连那奇珍异宝卖了,大约也够了,且自顾命要紧。”
成语意思行:从事;望:希望。比喻因有所施而望有所报
成语出处元·白仁甫《墙头马上》第四折:“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
成语意思先不讲客气,说明条件,按章办事,然后再讲礼貌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9回:“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
成语出处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成语意思悬:吊挂。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比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名不副实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钵元禅师法嗣》:“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
成语意思眸子:瞳仁,眼睛;瞭:明亮。心地纯正,眼睛明亮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成语意思血债:未报的杀人仇恨。欠下杀人害命的深仇,必须以死来偿还
成语出处曲波《桥隆飙》:“同志们,走!血债要用血来还,欠一分也不成!”
成语意思用一种固定来处理变化的事情
成语出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
成语意思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成语意思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成语出处宋 惠洪《冷斋夜话 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成语意思比喻做事踏实。
成语出处老舍《正红旗下》:“只有正正堂堂,一步一个脚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成语意思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索性让我一不作,二不休,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杀个爽快。”
成语意思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成语出处唐 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成语意思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庇护。
成语出处宋 周密《齐东野语 淮西之变》:“寻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床锦被遮盖。”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成语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成语意思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应该全力都对付官军,不应让屁股后出了乱子。冤仇可解不可结,何况咱们同本地各县的大小杆子素来无冤无仇。”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8回:“到底还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成语意思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
成语出处宋 陶彀《清异录 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