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尪羸:瘦弱。病势严重,身体瘦弱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成语意思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成语出处《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成语意思白首:白头,指年老。头发白了,一事无成。指到老没有成就
成语出处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名场蹭蹬,几白首以无成,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
成语意思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成语意思搏手:两手相扭。指扭着双手,毫无办法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丁志 谢生灵柑》:“(谢生母)老病不肯服药,以夏月思生柑,不啻饥渴,谢生搏手无策。”
成语意思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成语意思巴蛇:传说中的大蛇。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成语意思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意思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成语意思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创,英雄未集。”
成语意思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成语意思不世:非凡。指极大的仇恨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业,汲汲于心,以图恢复。”
成语意思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成语出处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成语意思见“杯水车薪”。
成语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成语意思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成语出处《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成语意思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成语意思指极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宋 苏轼《祭司马君实文》:“百世一人,千载一时,惟时与人,鲜偶常奇。”
成语意思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成语意思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成语意思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成语出处《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