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毫:毛笔;命:使用;楮:木名,可造纸,借指纸。指开始写作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答王百谷》:“方且挥毫命楮,恣意著述,每一篇成,跳跃大呼,若狂若颠。”
成语意思画虎画得像只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成语意思毫:毛笔。指写字或作画。
成语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成语意思红红的花儿;绿绿的柳条。形容春天明媚的景色;也形容颜色鲜艳多彩。
成语出处五代 前蜀 魏承班《生查子》词:“花红柳绿间晴空。”
成语意思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后来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又解嘲二首》:“雁后花前日日闲,颇思尊酒慰愁颜。凭君细数东州客,谁在花花绿绿间?”
成语意思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成语意思翰:鸟羽,借指毛笔;临池:指写字。指运笔写字。
成语出处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谓东汉的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成语意思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成语意思①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 马援传》:“与兄子严敦书曰:‘学龙伯高不就,犹为谨饬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成语意思慌:忙乱,恐慌。形容举止慌乱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成语意思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
成语意思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成语出处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成语意思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成语出处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成语意思指热闹繁华的地方或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场所。也泛指人世间。含贬义。
成语出处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成语意思忽忽:形容印象模糊或见不真切。恍恍忽忽,如同神经错乱似的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成语意思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成语出处清 俞樾《茶香室从钞》卷八:“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成语意思合:弯身俯地;仰:仰面朝天。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
成语意思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成语意思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成语意思指怀里揣着金印,腰间佩着紫绶。指身居高官显位。同“佩紫怀黄”。
成语出处《梁书 陈伯之传》:“,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