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问:同“璺”谐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或裂缝。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成语意思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成语意思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成语意思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成语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成语出处《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成语意思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成语意思万:指很多。形容学问渊博,见多识广
成语出处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有‘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成语意思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成语出处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成语意思风:放逸;走失;及:到达;碰头。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成语意思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成语意思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成语意思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意思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成语意思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
成语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成语意思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成语出处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成语意思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成语意思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成语意思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成语意思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成语意思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成语出处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